起源:在云南、贵州、海南、湖南、广西等少数民族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
看点:运动员屏息静气,一箭穿靶
晚报讯 8日,在宜宾市三中体育馆,四川省第十四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射弩项目完成了所有赛程。
在4天半的时间里,来自全省各地的运动员在这里比拼技艺,一较高下。射弩赛场可以算是本届运动会中“最安静”的,在运动员们屏息静气,瞄准靶心时,观众也安安静静地配合比赛。
经过角逐,凉山队成为射弩赛场的大赢家。他们的男队和女队包揽了标准弩立姿、跪姿,传统弩立姿、跪姿等所有小项目的一等奖。其中,该队的男运动员吉纳小虎和女运动员牛红评表现突出,成为赛场英雄。吉纳小虎练习射弩七八年了,他射弩非常认真,休息时也加强练习。他说,射弩很苦,但他很喜欢。
宜宾队的姑娘小伙也有较好表现,获得了几个二、三等奖。
射弩这一民间体育活动,在云南、贵州、海南、湖南、广西等少数民族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。弩为狩猎、防身工具,亦可作装束和定亲信物,它由弩批、弩床、弩弦组成。射时,横持弩,置箭于弩槽内,将弩弦拉入镶口,扣动板机,箭即飞出。苗族男子几乎人人都备弩箭,男童自幼习射,还常常进行比试。湘、黔苗族人民使用的弩一般用岩桑木制作。相传海南苗族的弩和箭是先人由大陆作为作战武器而传入的,称为“药弩”,人或鸟兽中箭,即中毒而死,所谓“见血封喉”。射弩不仅在苗族人民中十分盛行,在僳僳族、苦聪人、黎族人民中也都有射弩的传统。汉代以后弩有发展,如三国时代诸亮改进的“连弩”,“使之能一弩十矢俱发”。明代《武备志》中有诸葛亮的详细图解,与抗战前北京的连珠弩构造相同,只不过连珠弩是发射弹丸的。进入20世纪80年代,射弩运动在很多少数民族中都得到广泛开展。在1982年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,云南、广西选手表演了精彩的射弩。1986年8月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,射弩列为竞赛项目。
晚报记者 冯憬 文/图